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传奇江湖 (第3/4页)
除肿瘤一样,伤口微小,复原迅速。接着再服用口服药,达到最佳疗效。我们海峡这边最终显然赞成革命的主张,海峡那边更倾向于改良的意见,其实,总归是要融合在一起的。革革改改,改改革革。“革”伤害极小,以造声势为主。“改”大刀阔斧,建立一种更符合社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这样,算不算强强合作,两全其美。 唐僧取经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唐僧也是一路九九八十难才到达灵山,取得真经,这算“渐悟”。但如来佛掐指一算,还少一难。于是有了通天河老龟的“反水”,凑齐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功德圆满,这算“顿悟”。“渐悟”和“顿悟”相结合,唐玄奘最终成为一代大德。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革命和改良结合起来,走一条创新之路。海峡对岸的“改良”思想,未必全盘符合我们的国情,但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就好像南北少林都是少林寺一样,何必分出个真假高低,一样佛陀的信徒,一样念着南无阿弥陀佛。 但我最担心的还是“革”那一套会被泛化,被滥用,好像当年的赤色狂潮,演出多少荒唐的剧目。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最高权威,一个“尊者”。有了这个“尊者”,我们才可以放心的“革”,不然到底有些疑虑。“革”为一出大合唱,“革”为一出实景剧,“革”为一出卓别林的灰色幽默电影。无伤大雅,请君品尝,童叟无欺,贻笑大方。“革”的戏码落幕,再认认真真的“改”,改出一个风清气正,改出一个大唐盛世。就好像“渐悟”终于参透“顿悟”,“顿悟”也最终领悟“渐悟”,双方握手言和,共襄盛世。 所谓左右之争,其实就类似南北少林的“渐悟”,“顿悟”之争,本没有对错,看怎么理解。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一种极端化的思维,左到冷酷,右到投降,这才是真正需要防止的。左手和右手,你说哪几只手更好?我想都好,你总不愿意只有一只手,那就归残联管了。所以,左右互谅,左右相互合作,才是兴旺发达的前提。不管你是“左”,还是“右”,我们本质上都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否则,你既不“左”也不“右”,你是流氓。 无论革命还是改良,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发达进步。说直白一点,以前我们骑自行车,后来改为电瓶车,接着开小轿车,将来我们要坐大飞机。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照顾好我们的人民,抚育好我们的后代,顾惜好我们的家园,保存好我们的善良。左,你要左得正派,右,你要右得有原则。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我们发挥“左”,“右”双方的长处,左右互补,一起推动国家的进步。 郭靖有一种很厉害的武功叫“左右互搏术”,双手各使不同的招式,以一敌二。这厉害的“左右互搏术”只有心地纯净的人才能学会,即使黄蓉,杨过般聪明也难以掌握。左右互搏,最终是为左右合作,难道真是为左右打架?左手打右手,右手敲左手,要么是在按摩,要么就是疯子了。所以,“左”来点“左”的意思,“右”来点“右”的意思,左右结合,胡椒粉配味精,绝配。 我想,我们的将来,绝不是灰暗的,而是光明的,只是有曲折和迷惑。弯弯曲曲,跌跌撞撞之后,我们终会找到一条真正的盛世之路,而这条路,已经存在好久好久。说了这么多,你开悟了吗? 2023年3月24日 创建时间:2023/3/2410:50 标签:双 夏日忧烦的时候,我会一个人去河边桥头吹吹河风,看着河水冲击两岸的水堤,好像自己的愁绪也被叮咚的声响化解,变成一首可以吟诵的小诗。河边有一所日式居酒屋,卖寿司和清酒,有可以盘腿坐在上面的榻榻米。几个朋友,一个小桌子,一个小花瓶,一盏小油灯,几碟小菜,一个欢畅的夜晚。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聚会在居酒屋,喝酒,品茶,热热闹闹,又不失清幽雅致。 外面走来一个捡垃圾的老婆婆,她朝里面张望着,好像在期盼什么。居酒屋的老板出来,说:“你怎么又来了?”老板不耐烦的把几个清酒瓶递给老婆婆,老婆婆点头哈腰的道谢:“谢谢啊,老板,恭喜发财。”老婆婆满意的提着清酒瓶,低一脚高一脚的缓缓走开。她明天还会来吗?为了几个不值钱的酒瓶,每天就这么穿梭在巷口里弄,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疲倦,乐此不疲。我默默的和老婆婆擦身而过,相互靠近的时候,我听见老婆婆嘴里还叽叽咕咕的说着什么,好像还在给居酒屋的老板道谢似的。 昏黄的灯光照亮居酒屋,里面有一桌年轻人,男男女女一共五个人。其中一个面善的年轻人,不断透过玻璃窗朝外张望着,他好像也看见了老婆婆和我。轻轻和年轻人对视一眼,我双目空洞,面无表情。年轻人似乎没有过多关注我,他把注意力放在老婆婆身上。老婆婆手上提着一个塑料编织袋,歪歪扭扭的向前走,漫无目的又似乎踌躇满志。突然,年轻人拿着两个清酒瓶,急匆匆的朝我和老婆婆这个方向跑来。 我吓一跳,提个空酒瓶慌慌张张跑出来的年轻人要做什么?难道他看见刚才经过的那个漂亮姑娘,要邀她共饮;难道他看见我孤孤单单,要请我喝酒;难道他看见停在路边的一辆豪华版宝马车上坐着一个女司机,他要拦路剪径?但他没有,年轻人和我贴身擦过,他跑到老婆婆面前,把空酒瓶递给老婆婆。年轻人没有说话,没有说:“给,给你!”也没有说:“拿着吧,不用谢。”年轻人只是沉默的把酒瓶缓缓递给老婆婆,再然后,又急匆匆的跑回居酒屋。 老婆婆依旧微微点着头,似乎在道谢,又似乎在喘气,缓缓走远。我回头看那个年轻人,已经回到居酒屋和朋友谈笑起来,那一刻,我觉得年轻人很帅,很英俊,哪怕他仅仅略微白净。夏日的居酒屋里,没有音乐,只有忽高忽低的人语和酒杯碰触桌面的“咣当”声响,但我好像听见天堂花开的声音,一瞬间,孤影邂逅三寸阳光。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的一首《过故人庄》,流传千古,而我也在草长莺飞的三月去乡下三姑家扫墓。“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伴着清明前夕的潇潇雨歇,我们一行人坐一辆汽车浩浩荡荡的到乡下祭祖。点香,烧纸,磕头,敬酒,一番既繁琐又简易的家祭仪式后,我们和三姑一起回到她的农家。 三姑忙前忙后的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倒茶,帮我们归置扫墓的用品,好一阵忙乎。三姑父在屋后厨房准备中午的家宴,说是家宴,其实就是一顿农家饭,简简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