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幽灵船 (第2/2页)
无二致。妆容细致、礼貌谦和,身为保险核查员驻守码头,确认这些木船并非被保险人的财产。 然而宋琳自己知道,她曾与尸堆中的人一样,是个“脱北者”。 一九九一年,她降生在新义州城郊一间四面透风的平房里。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是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父母亲都属于“敌对阶层”,处于朝鲜社会的最底部,因此他们的结合也算是门当户对。 和大多人朝鲜人一样,宋琳没有被告知自己所属的阶层。她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邻居有时候会对她指指点点,“人民班”的监督员总要来家里检查。父母都会低下头默默聆听训斥,而后以恭谦的态度送走客人。 父母的消极被动令宋琳难以忍受,她对这种唯唯诺诺的态度不屑一顾。多年后,宋琳才明白那是一种求得生存的方法:只有将个X隐藏起来,以免引发过多的关注,才能使“不洁之血”融入汪洋大海。 但这一套始终行不通,在朝鲜的等级T系里,唯一的流动X是向下的。对于出身不好的人,想要改变成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曾经处于统治阶级的核心阶层,也会因为不当行为而降级。一旦有W点,就会跟着你一辈子,永远无法摆脱,并且被子nV继承。 宋琳五岁时,父母带着她走了很长一段路。她不记得走了多久,也对沿途景sE毫无印象,只有那无休无止的旅途,在幼小心灵的感知中,留下上难以磨灭的烙印。 他们来到一处村庄,mama的jiejie多年前嫁来这里,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在家里说话很有地位。姨父是个好人,将表哥们的房间腾出来,让给宋琳一家人住。爸爸找到了新工作,mama照料她和两个表哥,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调查员推开了他家的门。 这时宋琳已经懂事,却没有像表哥们一样上学,而是留在家里帮mamag活。村民都知道他们来历不明,却没有检举揭发,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遗忘。 爸爸mama、姨父姨妈,拖着他们三个小孩跪在地上,冲调查员拼命磕头,全都哭得稀里哗啦。宋琳不太明白其中的原因,却预感这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 两鬓斑白的调查员叹了口气,在记录本上写下些什么。大人们全都破涕而笑,抱着她和表哥欢呼起来。宋琳从此有了中国名字,也能够读书、考学,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入学时间太晚,她已经b同龄人落后太多。为了弥补差距,宋琳特别用功,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 mama承担起所有家务,只让她好好念书。作为第一代移民,她和宋琳的爸爸已经注定无法改变生活。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无b感恩。如今,宋琳已经取得合法身份,只要足够努力,一定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对于努力的人来说,命运总是特别慷慨。 宋琳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主修日语、二外法语。韩语相当于她的母语,根本不需要专门学习。 2012年本科毕业时,总参二部来学校招人。 这种涉密单位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做派,谈话、函调、背景审查,杜绝任何公开征募的行为。若非毕业于几所定点院校,根本不可能被列为考察对象。 她走进谈话室,办公桌后坐着一位少校军官和年级辅导员。那军官肤sE颇深,有双野生动物似的眼睛,目光锐利如刀,在深邃五官的衬托下,显得格外JiNg神。 “我要参军。”宋琳的声音不卑不亢,挺直腰杆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看起来很年轻,最多三十岁,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谈话室里酝酿着压抑的氛围,年级辅导员试图回到正常程序,开始询问动机、成绩、家庭成员等一系列情况。直到军官开口,打断了这千篇一律的对话:“你是朝鲜人吧?” 户口上的民族栏填写的是“朝鲜族”,宋琳也一直觉得自己与村里的其他人没有两样:同样是说韩语,长相也都是h皮肤黑头发。她甚至b表哥们更能适应内地生活,在北京求学多年未曾有过任何融入障碍。 可是,偏偏就是眼前这个初次谋面的男人,以毋庸置疑的口吻问:你是朝鲜人吧。 宋琳知道,对方说的绝不是民族,而是她真正的出生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