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苍龙-首卷:风起_第四回、海上桃源(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回、海上桃源(三): (第1/2页)

    一听到天大的秘密,一官连忙竖起耳朵,催促说着:「快说,快说!」

    老人悠悠说起:「这要从三百年前开始讲,当时正是鞑子快马弯刀横扫天下的年代。一日鞑子皇帝忽必烈,B0然大怒,原因是当时主宰东瀛的鎌仓幕府,第七代将军惟康王,斩杀了元朝派去的钦差大臣杜世忠,以及所率使团三十余人。

    如此奇耻大辱,这让席卷大陆未遇强敌的鞑子实在吞不下这口气,因此忽必烈决定发起第二次跨海远征,誓言荡平海外这个无礼的蕞尔小国。」

    「有监於六年前,鞑子第一次海外远征,却终以全军覆没收场的惨痛教训,这次他们想起,刚刚为其所灭的南宋。南人*擅造舟船、会打海战,让这些人参战助战,再适合不过。

    所以此次征伐东瀛,鞑子决定兵分两路,除了与第一次远征相同,从北面出击,由高丽入海的北路大军外,还另外派出十万南路大军,由当时还叫庆元*的宁波港出发。」

    「南路大军统帅,乃是中书右丞兼两浙大都督范文虎*,此人原是南宋权臣贾似道*的nV婿,仰仗岳丈庇荫,一路官运亨通至殿前副都指挥使。但当鞑子兵一路南下之际,他又做起鞑子走狗,率先投降成为内应。

    因此,在鞑子灭了南宋之後,他一转身便成了鞑子的大官,此时更成了统兵十万的远征军统帅。」

    「趋炎附势、摧眉折腰之人,多是懦弱无能之辈,找了这麽个东西做统帅,就注定了唯有失败。

    果不其然,在南北两路会师,准备登陆东瀛之际,刚好又遇上了场飓风,暴风吹毁了大部分的船舰,而此时这个范文虎,居然抛弃了已经登陆上岸的兵士,又率先抛盔弃甲独自遁逃。

    可怜南北两路共十五万大军,最後真正活着回来的不足万人,其余不是在风暴中葬身海底,就是被东瀛所擒获,这些俘虏不是被斩首,就是被分送贩卖至贵族家,为奴为仆。」

    「世人所知,并非全貌,这其中却还有少数例外,而这例外的,就正是秘密之所在…

    当从宁波港出发之际,分乘三千五百艘战船的十万战士,多是南宋子民,其中还有不少本是南宋水军。

    可知道在厓门海战*一役,南宋二十万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而那些少数留存下的战士,不过就在两年之前,才眼睁睁看着这些鞑子兵,是如何砍杀同袍弟兄,是如何屠戮同胞乡亲。

    杀亲之恨、亡国之痛、手足兄弟成仁就义之悲,那是刀与血的记忆,是夜夜泪眼却不敢啼哭的煎熬,他们只怨自己没有力量与鞑子一决生Si,又怎麽会愿意为鞑子而战呢?更何况还是在范文虎,这样一个大汉J的统率之下。」

    「还好鞑子皇帝无识人之明,就用了范文虎这麽一个蠢蛋,既没有统御三军之能,亦没有海上列阵航行的经验,这让那些既通晓海象水文,又熟悉海域环境的南宋水军,一出海就找到自己发挥的空间。

    他们彼此互通了气息,皆采取迂回航行的方式,在不知不觉间拖延了进程,让自己所在的船舰,落到了整个远征军船队的後端集结,并伺机yu脱离船队,遁入大海。」

    「风雨夜,杀人夜,那场海上风暴,无疑是天赐良机,远征军舰队已然溃散解T,根本已不存在逃遁脱离的问题,他们在暴风雨中动手起义,杀了各自船舰上的鞑子监军与汉J,一举拿下各自船舰的主导权。

    由於他们滞延在舰队的最後面,而且皆是熟知海上天象变化的老水手,所以在一取得自主权後,他们立刻转至鹿儿岛*附近海域,去找了个岛屿湾澳,藏进去挺过那场风暴。」

    「风暴过後,海面又恢复了平静,他们再从湾澳里出来时,范文虎的主帅旗舰,早已在茫茫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让他们惊心动魄的是大批弟兄,在东瀛滩头被倭兵用长刀无情砍杀,要知道那些走在前头,没有与他们互通气息的船只,上面搭载的多是临时徵集来的农民,即使在范文虎这种庸才的率领下已难以取胜,更何况在是失去了指挥的情况,根本就束手无策,完全不知道该怎麽办。

    远远看见陆地上,人们跪伏於地,有人高举起双手,有人不断磕头求饶,他们投降成为俘虏,大批的武器、兵甲、战马与物资,被丢弃散落在滩头岸上。」

    「逃出来的这些人,他们行船穿驶过附近岛屿,看着那些沙滩上,一幕幕烽火赤焰、无情杀戮、仓皇奔逃、哭喊哀号。

    两年前一幕幕的记忆,又在脑海中翻腾了起来,他们想要冲上岸去营救那些人,但几十万大军都已经不知去向,他们只有十艘船两百人,实在是杯水车薪,於事难补。

    最後,他们只能选择离开,他们一边闪避东瀛船舰的巡航,同时在海面与无人的岛上,寻找还有气息之人,并收集些散落的物资,以为将来从长计议准备。」

    「之後,他们推举原南宋水军统领吴俊达,作为他们的首领。几经商议达成共识,没有人再愿意,回去那块被铁蹄践踏过的土地。

    同时,想到倭人凶残杀戮一如鞑子,看来东瀛也是万万不能去的。这麽说来,只余南下琉球方向,看是否能寻找一个宜居的岛屿,先安顿下来。」

    「一路往南航行,途中岛屿虽众,但他们最迫切需要补给的便是水,可供饮用的淡水。若有一岛,能有源源不断的水源,不但可解他们的燃眉之急,甚至能够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栖居之所。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探寻过无数岛屿,在所有人几乎就要绝望之时,无意间众人在这小岛上的密洞深处,发现到了那口涌泉,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意的安排,这个岛就是上苍的应许之地,不再犹豫便定居了下来,历经三百余年,当时已传衍至第九代。」

    一官头脑清晰,反应也快,一下就想到了件奇怪之事,便问道:「可是那些船上官兵,该都是男的,可为何到你们去的时候,岛上却多变成了nV人?」

    「哈哈哈,我也问过同样问题!」老人笑着回答:「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当他们在岛上安顿好後,不少人在国内尚有亲眷,便悄悄潜回国中,将他们各自接了去;而更多的是独身之人,他们的亲眷,早已在战乱中离散或Si去。

    所幸也不幸,这次鞑子跨海远征,至少十万男丁葬身大海,为此在高丽、辽东及江南,无所依归的nV子不计其数。

    所以,他们只要到这些地方,很容易就能招揽收拢那些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nV子,迁移至这岛上生活。

    至於後来,岛上人口渐渐繁衍变多,食物资源变得困乏,为了取得足够的粮食,男人们的渔捞作业越来越深入远海,没有良木制成海船,这行为无异於送Si,这样男人通常无法得寿,渐渐nV人便变成了主T。」

    「那时候没有海禁吗?他们似乎来去自如」一官问。

    「当然没有,蒙古人在海上的贸易,做得好极了。而且当时他们还有船,或许还是整个东海之上,唯一仅存的武装舰队。

    何况这些南宋水军出身的官兵,航海技巧堪称出类拔萃,鞑子弯刀快马再强悍,也没办法下海作战,经历两次海上远征失利,似乎让他们对跨海征战产生无限畏惧,因此鞑子们在海上开始改做生意。

    由於他们与西域交通往来频繁,知道两方面交易有多大的利益,在利之所趋之下,虽说也颁行过几次小规模的禁海,但全都不了了之。

    龙隐岛的海上优势,一直持续至战舰老旧到毁损不堪使用,在无木料修复重建的情况下,他们的活动范围,便慢慢被局限在了这个小岛周遭。」

    一官听了有点明白,却又不完全理解,於是追问:「所以他们原是南宋遗民,因为不愿被鞑子统治,所以避居荒岛,这一住,便就是三百余年?」

    「对,所以你知道,他们教孩子读书,最先读的是什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