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苍龙-首卷:风起_第五回、绝处逢生(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回、绝处逢生(三): (第1/3页)

    「还好返程时,船行顺风顺水而下,好像b来时还要快些。回到龙隐岛,明山哥与我立刻回报火龙岛上各方情况。

    由於所约时间过於紧迫,船主与军师迅速分派完任务,而後出发。无论如何必须在天黑前赶至火龙岛,一来是与雾岛的约定;更重要的是入夜後,便无法看见那座冒着烟的火山,以为航行时的目标,加上火龙岛湾澳里的环境与水象都并不熟悉,在这样的状况下,无疑将会增添许多无法估算的风险。」

    「至於怎麽对付雾岛,军师显然心中已有良策,听完描述後立刻指挥若定,一副成竹於x的模样。

    首先,就分给我一个他口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我带着芳兰岛主一行人,驾着三艘龙隐岛独有的草芦船,载运三桶灯油,与百来个预先紮好的草蓬团,及几一綑琼麻绳,即刻出发。」

    「我们必须在不被任何人发现的情况下,直接绕到火龙岛的西岸登陆。

    在入夜前,攀登上我所说雾岛营寨後方,半山腰上那个红赭sE的火页岩平台上,按军师指示将物品安置妥当。

    出发前,军师交给我一支短笛,他说那叫“夜鴞*笛”,吹时会发出如夜鴞啼叫的声音,如果我到火龙岛後遇到困难,便找个安全的地方吹响此笛,那些已潜伏在岛上的水手,听到笛音便会寻声而至,前来协助帮忙。

    我想军师之前留下那十人,果然另有安排,想必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得令,我与芳兰姨等人便先行出发,第一次坐这种以草编织的船出海,这种船b想像要坚固许多,只因船身较小,随波浪起伏很大,不太适合长途航行。

    不过,此种船身本T很轻,所以虽只有一面小帆,航行的速度并不算慢,即使载了三个人与这麽许多东西。」

    「这段航程并不无聊,芳兰姨在海上得意诉说,她祖辈几代人所累积下的智慧结晶,也就是这草芦船。

    龙隐岛人最早拥有的那些船舰,不堪岁月摧残,一艘艘老旧到无法使用。相对於龙隐岛的人口,却因为远离战祸灾殃而日益增加,岛上食物与近海渔捞再也无法喂饱所有人。

    此时,先民们发挥穷则变、变则通的JiNg神,使用岛上一切可得资源,造出了这种可航行远海的小船。

    刚开始时,只为了捕鱼需要,所以船身要坚固,而速度并不重要。

    再到後来,需求变得更大,为了在一天内往返於更大海域,又经过不断改良,才有此船现在还算不错的航速了。」

    「从芳兰姨口中得知,整艘草芦船的主T结构,是船底下两根漂流木所构成,虽说它看起来更像是木筏,但其实是一艘标准的双T船*。

    说时,她掀开其中一侧的草芦,可以看见下面那已被凿空的漂流木,她笑着说:有时候海上丰收的季节,这里面还可以装不少渔货!」

    「之後,芳兰姨还继续说了许多,如哪些漂流木可以做成草芦船,在选择上有什麽条件,制作过程的一道道工序,与许许多多闻所未闻的工法。

    虽说直到今天,我依旧不是很了解,但我了解芳兰姨在说这些事时,眼中流露出的骄傲神情,那是一种不屈服於环境,所展现出的坚韧生命力,与无限创造力的自信,那神情一直在我记忆之中,散发着独特光芒。」老人说这些话时,脸上也散发出一种特别神采,一官似乎也看到了老人口中所说的那种骄傲,那是有别於泉州城里,那些走马上任的大官们,骑在马背上耀武扬威的骄傲神情,虽也说不出如何不同,但感觉上更自然、豪迈、不讨人厌。

    ×××

    「我们依计画,在西北方向海滩登岸,此处虽距离雾岛营寨甚远,但为求小心谨慎,我们还是把草芦船藏在礁岩後边,一处不易被发现的地方。

    之後,我们背着三桶燃油与上百个草蓬团,要设法登上那座火岩平台。依军师指示,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在天黑前到达,并安排布置好一切。」

    「这一路可谓艰难,先是必须披荆斩棘,穿过海岸与火山间的那片灌木丛。这紧邻沙滩的低矮树丛,里头杂生这种剑麻、茅草之类植物,那尖锐又锋利的叶片,让每个人腿上、臂上都留下斑斑血痕。

    好不容易穿过了恼人矮丛,迎接我们的也绝非坦途,远看这座火山光秃秃好似平坦,但真正到了眼前,才赫然发现岩浆形成的火页岩山,竟是如此想像不到的嶙峋嶮巘。」

    「我们几人轮流背那三桶灯油及草蓬,灯油上肩时初不觉沉重,但时间一久,加上双手攀爬无法依托,这让油顿时有千斤之感。

    草蓬不重,但T积庞大,背此巨物攀登岩壁,在海风强袭之下,也是有千钧一发之危。

    艰难不只来自於负重,更来自於徒手所攀爬的岩壁锋利如刀,凶险更甚之前那些可恶的植物。

    很快我的双掌,就被划出了道口子,不过於此同时,也发现到眼前每一块想要伸手去攀抓的岩石上,都已经沾满了鲜血,这可能是前面某一个同伴留下的,当然更可能是每一个。」

    「经过了一个多时辰,眼看目标就在眼前,不过却遇上了个大麻烦。

    我们一行九人,经过了海上的颠簸,与这麽一段凶险山路,实在没有人不是JiNg疲力竭,但一直走到此处之前,没有一个人想过要放弃。

    不过到了这里,看着那赭红sE的平台已近在眼前,赫然耸立面前的居然是一面四五十尺高的悬崖峭壁。如果有工具,或许还能试试,但实在没有人能够徒手爬上这垂直岩壁,更何况还要背这麽许多东西,在每个人都几乎疲乏得像随时都可能倒下之时。

    大夥讨论是不是要原路下去,或绕到另一侧避开这峭壁,但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