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年番外 师徒互择 (第1/1页)
魔界北部有一小族,群居苦寒之地,天资平庸、实力低微,年寿不过六十。 若是男性族人,年近二十,头顶两侧便会逐渐长出黑色犄角,有直有弯,亦有螺旋。 按照族规,长角期间,族中少年便得出发前往冥海捕鱼。这是他们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谁捕的鱼越大,就会越受族人尊重。 汤央听闻今年可不得了,有户人家次子所捕的鱼之大,乃是全族生平仅见。 心生好奇,他便前去一观。好奇的不是鱼,而是人。 少年模样俊俏,顶上双角虽未完全长成,形态却已甚是优美。 汤央问他:“鱼呢?” “冥海里面。”少年回答。 “你放归的?” “是。” “为什么?” “觉得放归胜过吃掉。” 身旁传来一点细微声响,汤央不禁侧首,正巧迎上门边一双略带慌张的女童圆眸。 他已知道,这家夫妇共有五个孩子。少年恰好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姊,下有一妹一弟。 眼眸主人应是少年之妹。汤央朝她笑笑以示友善,却见女童忽受惊吓似的将头缩回门后,仅余一点衣角露在外面,表明人还未走。 自己竟有这么吓人?汤央尴尬回首,再度对上少年平静的眼。 汤央喜欢这双平静的眼。他已八千余岁,自知年寿将尽,最大心愿便是找个上好苗子传承一身丹药之术。 “汤央。”他问,“听过这个名字没有?” 少年静静打量着他,半晌才道:“没有。” 汤央感到无奈:“三界第一药师,没有听过?” “没有。”少年答得认真,“除却魔尊是谁,我们都不管的。” “好吧,那么魔尊是谁?” “桓辛。” 太久不曾听闻谁敢直呼其名,汤央一时竟然有点恍惚。 眼前少年倒是不卑不亢,似乎并不知晓自己这两个字传到外边,便可为他全族带来灭亡之祸。 凡间有云: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汤央并不全信这话,但也参考几分。眼下不知乱世还是叔季之世,总归不是治世;少年太方,未必能得福报。 心下犹疑,汤央的目光也开始移向别处。 于是他注意到,此屋墙隅有一方桌,上置数个餐盘,当中乃是一条吃剩的鱼。 “你不是说,放归胜过吃掉?” “鱼的意义不同。这条于我、于我们家,吃掉胜过放归。” 这一小族因着短寿,保留凡间习俗也多。 比如除夕前夜必得吃鱼,鱼得吃尽;又如除夕当夜必得吃鱼,鱼必不得吃尽,以求“年年有余”。 汤央从而知道,今天原是凡间一个重大日子,亦即新年。 有趣。自己八千余岁,岁岁这般忙活,恐会不耐烦吧?可若年寿仅有八十余岁,或又另当别论。 “你几岁了?” “十六。” 汤央略觉惊异:“十五便往冥海捕鱼?” “有何不可?此事宜早。”少年语气很淡,虽具反问却无夸耀,全然是平常的解释。 汤央一时无话。他的内心已经倾向收徒,因为实在欣赏,只是目前尚还欠缺一个立即做出决定的理由。至于对方会否拒绝,他连想都不曾想过——难道需要想吗? “我想拜你为师。”少年忽然开口,“但是不想成为药师。” 汤央顿时大惊,险些以为自己已将心中想法道出:“你怎知道我想收徒?” 至于少年后半句话,容他暂且忽略。 “显而易见。”少年眉间终于捎了几分符合他那岁数的笑意,既似胜券在握,又似好戏在前。 知道从他那里再问不出什么,汤央只好先行作罢。 本以为少年的母亲可能会因不舍之类施加阻拦,却不料对方竟是通情达理得出奇。 汤央问了才知,自己并非“慧眼识才”第一人。 最早甚至能够追溯到少年不满三岁时,有位符修恰巧路过歇脚,见他极专注地剥豆数个时辰,觉得此子可造而欲收徒。 机会难得,次子尚小,母亲夜里翻来覆去、思来想去,终是婉拒。 她想:如果这孩子真有天分,便也不急于一时;倘若那符修看走了眼,出去又能怎么样? 在无数次自我说服的过程中,她亦很难确定,自己到底有无私心。 然而,既是拷问也是安慰,类似的事再度发生。 从这次起,她便将决定权交给少年。 令所有族人都感到惊奇的是,少年始终选择婉拒。 某回母亲病倒,族内无药可治,十二岁的少年远行,请来一位丹修才救得她。 母亲看出这位丹修中意次子,私下便同他道:“如若机缘到了,你走就是。娘也替你高兴。” 少年却说:“机缘未到,你且安心。” 汤央明白,少年的母亲絮絮叨叨同自己说了这许多,无非是想让他善待未来的徒弟——当然,他本就乐意如此。 只是,汤央听后更生好奇:少年为何选择自己? 丹修属于药师一种,少年曾经拒绝丹修,如今拒绝药师合情合理。但他既然不想成为药师,又有许多选择,何必要当自己徒弟? 少年回答:“我选择您,和您选择我的原因一样。” 认真而不失豁达,刚直而不失变通,恬淡而不失情义,说来纷繁,亦可简单归于“通透”二字。 汤央记得,师父曾经这般评价自己。 通透之人相互欣赏、相互选择,遑论少年模样俊俏、气质出挑,朴素衣衫难掩,单是平平常常立在那里,就让旁者心生欢喜,觉得“芝兰玉树”一词简直为他量身打造。 汤央从而理解,“慧眼识才”之人为何多至那般。 至于他的一身丹药之术,强行传承自然不美,但也并非全无办法。 师徒约定:两人共同云游,倘若直至汤央寿尽亦未再遇合适人选,便由少年代师收徒。 总之,少年非学不可,而他学成之后是否要当药师,则看自身选择。 两人都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 师徒缘分既已定下,那便不用考虑知晓名字沾染因果之事。 汤央终于要问:“你叫什么?” 少年回答:“炎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