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175章 太子,翅膀硬了啊~ (第1/2页)
对于汉十一年春、夏,长安朝堂公卿百官仅有的印象,便只有两件事。 ——太子出少府石砖、调吕氏私粮,发少府官奴、引自来之民壮,彻修郑国渠。 ——太子于长陵遇刺,而后尽除关中粮商,推行粮米专营! 除了这两件事,没有人知道这一年春天,太子刘盈在渭北,究竟经历了什么。 只是从这一年春天开始,一向以‘温善’‘仁厚’的形象示人的太子刘盈,便一改往日小心谨慎,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作态,转而在朝堂之上,愈发强势了起来。 尤其是在有关民生的事务,如水利、税赋、征役等方面,刘盈的执拗和强势,更是较之乃父刘邦更甚! 汉十一年夏四月,彻底结束郑国渠整修工作,从三原折返长安的刘盈,举行了监国之后,第一次由刘盈亲自主持的朝仪。 与此同时,数千里外的赵都邯郸,也终是等来了曲逆侯陈平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刘邦暂驻的行宫之外······ “咳咳!” “咳咳咳!!!” “呵~~~吐!” 当陈平来到行宫之外,还没来得及赞拜,就听殿内,传出一阵剧烈的咳嗽声。 听闻殿内的响动,陈平的眉头应声皱起,面色顿时焦急起来。 不过片刻,殿内缓步走出的一道身影,终是让陈平心下稍安。 “曲逆侯,陛下有请······” 听着这一声略有些阴柔,又沙哑到令人有些难受的嗓音,陈平却并没有应声跨入殿门,而是快速上前两步,面色凝重的一拱手。 “敢请问令公!” “陛下这是······” 意有所指的止住话头,见眼前的宦者令不见开口的架势,陈平又似恍然大悟般,顺手从怀里摸出一块碎金,不着痕迹的塞进了老宦者令的衣袖之内。 见陈平此举,老宦者令只稍一犹豫,便低头笑着,将碎金收回了衣袖之内,面色淡然的一躬身。 “陛下无大恙。” “只今,正值春、秋交替之际,陛下偶染风寒而已······” 听闻此言,陈平终是做出一副长松一口气的神情,对老宦者令一拱手。 ——其实,无论眼前的老太监说什么,陈平心中的担忧,都已经在片刻之间消失。 原因很简单:自己递出去的金子,老太监收了。 如果刘邦真有什么大问题,那在‘天子病危’的微妙时间点,刘邦身边的婢女、寺人,绝对会做出一副人均包青天的架势! 所以,陈平的关注点,并不在老太监的话语之上。 只要金子能送出去,那就足以说明:刘邦即便是病了,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嗯······” “虽今无恙,然此,亦非吉兆啊······” 忧心忡忡的思虑着,陈平终还是在殿外脱下布履,解下佩剑,在老宦者令的引导下,走入了刘邦所在的大殿之内。 只不过,才刚入殿片刻,陈平便感到一股令人烦躁的热气,毫无预兆的朝自己扑面而来! 略有些疑惑地抬起头,就见硕大的殿内,竟陈列着一个个五尺长宽,近四尺高的暖炉;一根又一根细柴,被炉边的寺人宦官扔进炉内的熊熊烈火之中,不时发出‘噼啪’之声。 继续走上前,陈平便看见殿内北侧,那似是拔地而起的高台之上,天子刘邦正披着一张厚厚的絮被,居高临下的看着自己。 “曲逆侯臣平,敬拜陛下~” 规规矩矩一拜,待耳边传来一声微弱至极的‘免礼’,陈平便再度抬起头。 这一台头,陈平终于清楚地看见:天子刘邦所端坐着的软榻周围,已是被十数个暖炉围了一圈! 天子刘邦披着厚被,盘腿坐于软榻之上,眉头微皱,面容稍显苍白。 一旁的寺人几乎每三、五息,便会换一块沾水的绢布,将刘邦额角、颊侧的汗水拭去。 如此足足半刻,待陈平都感觉到后背处的衣衫,已是被汗水浸了个透,刘邦才终于缓缓睁开眼。 “呼~” “今日,便且如此吧······” 悠然一声轻语,便见刘邦缓缓侧过头,看着静静侍立于一旁的宦者令,朝软榻周围一努嘴。 “这些,留下。” “余者,皆去了······” 天子一声令下,殿内的寺人、郎官自是不敢怠慢,不片刻的功夫,便二三人合力,将殿内那十几个暖炉尽数撤下。 感受到身侧的炙热消失,陈平也是暗自抹了把额头,暗自稍松了口气。 而后,便是刘邦面色略有些虚弱的抬起头,再度望向殿门处的宦者令。 “殿外候着。” “若无召,任何人不得入内。” 又是一声轻微,却又不容置疑的吩咐声,偌大的正殿之内,终是只剩下跪坐着的陈平,以及端坐上首的刘邦两道身影。 便见刘邦缓缓抬起无力的胳膊,朝陈平微一招手。 “如何?” “朕之所问,太子以何言对之?” 待陈平躬身上前,刘邦便示意陈平在榻旁安坐,又淡然发出一问,便再次闭上了双眼。 见刘邦问起正事,陈平也只好先放下心中忧虑,稍一措辞,便对刘邦稍一拱手。 “禀不下。” “臣得陛下之令回转长安,抵长安当日,便直入未央而会太子当面!” “陛下所托之事,臣亦······” 话说一半,陈平突然一止话头,终还是暗自一咬牙。 “陛下所托之事,臣,厘办大半······” “嗯?” 陈平略带心虚的话语刚道出口,便见刘邦突而睁开眼,皱眉望向身侧的陈平。 目光晦暗的盯着陈平好一会儿,刘邦才终是再度闭上双眼。 “说说吧······” 闻言,陈平心下赶忙松了口气,又悄悄擦了擦额角的汗水,才将此行之事,尽数摆在了刘邦面前。 “臣入未央而会太子,当即宣陛下诏谕,以平抑粮价之事相托,又代陛下赐赤霄剑与太子。” “太子见赤霄剑而面露惶恐,再三推辞,称‘不敢受’;臣言劝良久,太子终受剑。” “然纵受,太子亦未曾身系赤霄,反于当晚沐浴更衣,奉赤霄剑于长信宫御榻之上,言:此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