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少年的帝王之路_34南洋平定,北方事起(剧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4南洋平定,北方事起(剧情) (第2/2页)

落了下风。蒲甘军,还有佛朗机佣兵手里的火铳,射击速度似乎比鸟铳略快。

    而那些披甲战象,总是会在对射失利的时候向吴军战阵发起冲击,鸟铳并不能奈何这些战象身上的厚重甲胄。一旦战象冲入吴军阵中,便是一场溃退。湄南河平原上的会战,以吴军撤退告终。

    蒲甘王派遣使者来,准备与赵葵哲就此议和。可他的使者连赵葵哲的面都没见到,就被墨竹赶出了军营。无法接受自己亲自挂帅,却被南蛮击退的墨竹,在盛怒之下调遣雷鸣营火炮和朔风营骑兵前来支援。反正琼州港那儿囤积了大量军械火药,暹罗又沿海。

    之后,第二次湄南河会战打响。凭借火炮支援,蒲甘军的对射优势被硬生生砍去,战象也一头头倒在佛朗机炮打出的大铁球之下。陷入对射劣势的蒲甘军,在吴军数百门轻重火炮和数万杆鸟铳的合击之下崩溃。而早就整装待发的朔风营骑兵,趁此机会倾巢出动,在旷野上放箭追击射杀逃兵。

    蒲甘军没能完成战后重整,蒲甘王本人也在逃窜之时被林宛苓本人纵马擒获。至此,整个半岛均臣服于大吴天王的权威之下。

    由于暹罗国的旧都大城,已经在蒲甘先前入侵之时被焚毁,赵葵哲选择在曼谷接受诸王朝拜,并下令此地为暹罗新都。

    曼谷城内,赵葵哲让蒲甘王退位,让其幼子继位,并从复国的各国王室中选出幼主,各自册封为暹罗王,高棉王,柔佛苏丹。赵葵哲以这四位国王年幼为借口,从吴军各大营中选拔出最忠诚的四位将帅,各自任命其为该国的都督,总揽各国军务。

    不仅如此,他还让徐星允选拔四个优秀的泉州官僚,以摄政之名总揽四国政务。暗地里,还让影丸安插了眼线监视两位军政大吏。

    他对这四国的设计还不止是体现在官吏上,与暹罗一样,蒲甘的首都也被勒令从内陆迁往沿海的仰光,尽管旧都没有被焚毁。高棉都城金边本就在湄公河沿岸,柔佛都城是港城,所以这两国倒是没有迁都。如此一来,四国都城便都在江海之滨,在大吴强悍的海洋实力之下,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大吴。

    安南王理论上是赵葵哲的盟友,也没有在先前蒲甘王的征服浪潮下彻底亡国。所以赵葵哲没有借口过多干涉其政务。不过,迁都河内之后,赵葵哲没有允许安南王返回顺化。都城如此靠近桂省,再加上安南的文化本来就高度类似神州,即便是什么也不做,安南也不得不默许大吴的政治力量影响国内。

    入闽后的第三十五年春,赵葵哲返回广州府,与墨竹,乐清荷,鹤氏兄弟和拉德普尔一起渡过春节。然后在广州府定下南洋半岛的治理方略。

    滇省,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统治南洋半岛山区的关键,在赵葵哲的设计里,昆明府将成为山区土司们的集会所。他无法对这些山区进行直接统治,但可以通过与土司们的经贸活动,间接控制这些地区,获取其矿产和木材香料。

    广州府,是南洋统治的重中之重。这座巨港将建立到曼谷,仰光,马六甲,金边,海防五大南洋港口的固定航线,对南洋五国展开盛大贸易。廉价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稻米,比岭南还要多的蔗糖,白花花的水牛乳酪,均是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广州,成为大吴权贵奢华享受的根基。

    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剩余产物流入市场,一向跟佛教不对付的赵葵哲放任南洋诸国的上部座佛教僧侣们扩大自身影响力。为的是让南洋诸国的百姓们接纳受苦与禁欲主义,吃得少干得多,南洋的农产品自然而然就剩下来了。

    大吴权贵们浮华奢靡的生活,是这个江海帝国的引以为傲的风光门楣。可谁又在乎,南洋诸国百姓们,牛马一般的生活呢。南洋的贵族和僧侣们,加倍盘削手下的百姓,拿着手里囤积的廉价米糖乳酪,换取高关税和运费加持下的昂贵茶叶,瓷器,漆器和工艺品,日子过得不如泉州府的人上人们,但也算得上滋润。

    大吴的国力,rou眼可见地壮实了起来。只可惜,在神州的北部,另一个帝国也迅速成长了起来。来自辽东的异族势力,趁着北神州诸侯内战不止,偷偷壮大势力,统一了部族,还大败蒙古可汗夺取其汗位,强迫高丽国对其俯首称臣。

    依旧沉迷于内战无法自拔的北部诸侯只防范着南边的巨无霸,根本没注意北边的威胁酝酿,被大举南下的总攻势打了个措手不及。就在赵葵哲统一南洋半岛的这一年,辽东异族占据了京师,杀死最后一位相国,在天坛自立为新帝,以燕为国号。整个神州北部在铁蹄之下迅速沦陷,大燕国就这样横空出世。

    天子与京师官吏匆匆南逃到金陵,完全不顾大吴官僚的反对,入住了残存的金陵皇城。并高高在上地请求会见赵葵哲,要借赵葵哲的兵还都。

    只想休养生息的赵葵哲,在广州听见这个消息之后,只觉得浑身难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